““中国产能过剩伤害论”在国际上甚嚣尘上 罔顾事实”
“中国产能过剩伤害论”不符合事实(网络图)
近来,“中国产能过剩伤害论”在国际上甚嚣尘上。 美国政府表示,中国的产能过剩可能影响全球市场,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。 产能过剩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,但一点国家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谴责中国,却有意让这种市场现象上线,真是不可思议。
生产能力过剩不是中国的“特产”。 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,产能过剩已成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常态,欧美等先行工业化国家也不例外。 纵观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史,无论是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,还是二战后的1948年至1949年、1957年至1958年的经济危机,很多领域的生产能力都大幅过剩,国际产业竞争加剧、产品价格低迷、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,美国又经历了几次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,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内经济,带动了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。
本质上,产能过剩是一段时间内市场供求平衡的表现。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阶段,都出现了超重化工业从高速过度发展的过程。 近年来,中国个别领域产能过剩的形成也是市场机制主导和支配的结果。
改革开放后,中国加快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,微观公司已经成为投资经营决策的主体,新闻不对称等现象普遍存在,市场周期性波动不可避免,产能过剩现象也经常出现。 与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,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,这一阶段居民居住、行动的诉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,加速扩张了钢铁、电解铝等重化工业生产能力。 市场诉求迅速释放后,增速放缓,特别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,中国产能过剩矛盾开始显现。 重化工业的产能通常需要较大的投资,沉淀价格高,公司难以退出市场,解决过剩产能也有一定的时滞。
产能过剩曾给中国企业和宏观经济带来直接困扰,但中国未能将产能过剩的矛盾转移到其他国家。 考虑到中国铁矿、铝土矿等资源匮乏,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,客观上不具备大规模出口的支持条件。 因此,从中国政府到社会各界应该形成共识,对于钢铁、电解铝等产业,立足于国内诉求的主导方向,不鼓励大量出口。 近年来,为了限制电解铝的出口,国家对电解铝征收15%的出口关税。 事实上,国内费用也是中国钢铁、铝制品诉求的绝对主力。 在消除生产能力的过程中,中国非常重视加强环境保护、能源消耗、安全等社会功能性标准的制约作用,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生产能力逼到绝境并立即退出市场。 国际产业结构由市场竞争决定。 客观地说,美国钢铁、电解铝等产业问题的根源是自身竞争力下降、国际市场竞争和产业分工发展的结果。
中国一直重视解决过剩生产能力。 近年来,解决过剩产能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基调之一,政府和公司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 形成员工力量,国家建立了解决25个成员单位钢铁煤炭过剩产能、脱贫致富的快速事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,实施了一系列“组合拳”,运用市场化、法治化的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产能建设。
目前,解决过剩产能的事业取得了显着成效。 年,年已累计粗钢生产能力1.2亿吨以上,提前实现了5年减少粗钢生产能力1亿吨的下限目标。 这还不包括去年中国取缔的1亿吨以上的“地条钢”生产能力。 目前,我国钢铁、电解铝领域供需关系明显改善,产能利用率已超过80%,产品价格稳步上涨,公司利润水平稳步回升,严重过剩状况已基本解决。
近年来,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是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结果,也体现了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性特征,我国经常重复市场化、法治化的产能去除策略,取得的效果明显不容易。 一方国家由于观念和体制的不同,试图将钢铁、电解铝等领域产能过剩的经济现象政治化,发挥因问题而衍生的诸多无关议题,不仅无助于问题的处理和矛盾的解决,还可能再次影响到难以恢复的世界经济。
免责声明:环球报业网免费收录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,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,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本站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