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石化交易巨亏背后:高盛之外 还有国际资本局中局”
国际油价下跌之际,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石化”)因传言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传言称,中国石化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企业(以下简称“联合石化”)以原油价格70+买入原油期货3000~7000万桶,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,两名高管停职。
12月27日晚,中石化发布公告间接证实了这一点,称联合石化在部分原油交易中因油价下跌造成部分损失,企业正在判断具体情况。 联合石化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基因工作原因停职,副总经理陈岗主持行政工作。
“业务评价失误,必须有人负责。 ”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团说:“损失是个问题,形象是个更重要的问题。”
接近中石化的相关人士也告诉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,中石化目前应该处于摸底了解和详细判断的阶段。
事实上,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造成的巨额亏损并非首例,目前的亏损还很难界定,但许多业内人士表示,此次交易很可能在业务决策上存在失误。
风险被释放
原油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暴跌了三成以上。
上海茂川资本管理有限企业社长朱斌对本报记者说,在原油期货多年的工作经验中,出现了两三次这样的深度下跌。
“应该是正常的业务决策失误,联合石化的业务能力和风控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很多同行,另外如果现货匹配情况不明确,现货匹配得当,整体损失可能比预想的要小得多,”朱斌对记者表示。
关于此次交易的价格、交易量、交易方法、亏损程度等的新闻目前混乱不堪,但在朱斌看来,7000万桶是一个非常大的开放。 根据他过去在央企的经验,如果是期货,这样大的开放会被风控部门监控得非常严,即使是联合石化总经理和董事长也无法回避。
朱斌认为,更大的可能性是异地衍生品,签约时使用了某种手段。 当时没有财务表现,很容易通过zero collar等风控和投资会。
记者表示,联合石化本身承担着本集团的贸易职能,也承担着锁定套期保值价格的职能。
业内人士表示,在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其实也非常大,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金融资本抑制了价格的波动。 虽然产业资本不能玩金融资本,只承担锁定价格和锁定利润的功能,但锁定的过程有时是痛苦的,比交割前的时间承担着长期的波动,既有利也不利。
免责声明:环球报业网免费收录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,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,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本站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