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缘何基础货币下降流动性却合理充裕?央行报告详解矛盾现象”
6月底,中国基础货币比年初减少3400亿元,但银行系统流动性合理充裕。 如何看待基本货币贬值和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? 前几天,中国人民银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说明。
年来,中国人民银行三次降准,增加中期贷款便利( mlf )投入,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,流动性合理充裕。 但是,6月底,中国基础货币比年初减少了3400亿元。
为什么基础货币流动性下降还能合理充裕? 根据人民银行发表的报告,我国基础货币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不相同。 注意到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主要由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转变,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应从“量”、“价”两个方面着手。
据介绍,基础货币包括现金、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,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被提交央行冻结,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可以用于商业银行支付清算,支持资产扩张,构成了所谓银行系统的流动性。
数据显示,6月底,中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.7%,比3月底高0.4个百分点,比去年同期高0.3个百分点。 上半年发现,我国银行系统流动性合理充裕。
业内人士表示,多种货币政策操作对基本货币和流动性有同向影响。 例如,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、再贷款、再贴现以及资产购买等方法投放流动性,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将同时增加,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出现“扩散表”。 相反,如果央行利用上述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,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将同时减少,央行资产负债表将相应“缩编”。
但是,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基础货币和流动性有不同的影响。 央行报告称,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,部分法定准备金将释放为超额准备金,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结构,不影响基础货币总量,但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加,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能力增强。
人民银行表示,许多发达经济区块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低。 这是因为基础货币的数量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大致相等。 但与发达经济区块相比,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,人民银行下调基准后基础货币减少,但这种操作一般具有扩张的效果。
4月份人民银行将下调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,以取代借用的mlf。 报告显示,下调1个百分点后,基础货币总量不变,仅部分法定准备金转为超额准备金,就将增加约1.3万亿元的超额准备金。 然后,降级后的商业银行将资金降级以偿还9000亿元的mlf,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同时减少9000亿元。 上述操作完成后,基础货币减少9000亿元,但银行系统流动性实际增加约4000亿元。
除了货币政策操作外,春节前提现、财政存款波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基础货币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,月度波动可能相对较大,但对全年整体的影响有限。
报告指出,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主要由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转变,注意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应从“量”和“价格”两个方面着手。 从“量”看货币市场利率,特别是银行间的资金价格,而不是简单地看基本货币的数量,要看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水平。
年以来,中国货币市场利率稳定下降,6月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.73%和2.89%,比去年12月分别下降0.18和0.22个百分点。 银行间市场存款机构以利率债务为质押的7天回购利率( dr007 )从上年末的2.9%左右降至7月末的2.6%左右。
报告认为,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,价格型指标将更加重要。 应该说目前银行系统的流动性是合理充裕的。
央行表示,下半年将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中性,并向总闸门提供优质货币。 充分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,合理安排工具组合和操作节奏,加强前瞻性的事前调整微调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,把握稳定的增长、调整结构、风险防范的平衡。
免责声明:环球报业网免费收录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,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,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本站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