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农民需求多元化:进不进城农民自己说了算”
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,使城乡逗留,人人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,有平等快速发展的机会;
定居在城里,一直是很多农民的期待,现在还有谁不动心呢?
我在西部山区的县里听到了这样的话。 出台当地政策,农民进城买房补贴,落户无门槛。 尽管干部说利益堆积如山,但许多农民并不希望“农业转型”。
城镇户口的吸引力不大吗? 也要听农民的话。
以前有城市户口,就业有“铁饭碗”,据说孩子上学和老人看病也不困难。 现在政策开放了,学校不再受户籍限制,村里也有新农合、新农合,和看病养老一样有保障。 最重要的是,实施乡村振兴,村子一天比一天一样,快速发展机会不会比县城少,农村户口会更“好吃”。
也有人说城市生活费大,负担重。 进城后,蔬菜、大米、油盐都要花钱,不像在农村,种了几亩地,一年到头都不愁吃吃喝喝。 他们担心,在城镇定居后,如果放弃村庄的土地,就没有退路,万一生活不适应,就不会回来。
有人说比起县城更想在大城市定居。 农民工进城打拼,开阔眼界,增长本领,也适应了城市生活。 他们认为无论是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,还是就业创业,大城市一定条件好,机会在增加。
现在可以看到农民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了。 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户籍上的“城市”和“农业”一词,还有其背后关系的福利、各种权益。 如果不顾实际,用行政命令代替农民的意志追求高城市化率,农民就容易出现“上台阶”“被城市化”的现象。 请考虑一下。 即使强制农民在城市定居,面对就业机会不足、公共服务跟不上、生活无法顺利、“无法回村、无法进城”的不自然城市化,这样的城市化有什么意义呢?
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《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点任务》,全面取消或放开部分大城市落户限制。 这对亿万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是个好消息。 要想搞好政策,就必须仔细倾听农民的呼声,在户籍的“含金量”上下功夫。 一个地方的城市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,而是符合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水平,有稳定的饭碗,有良好的环境,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,才能使居住在城市的农民真正“扎根”在城市中。 这样的城市化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、可持续的城市化。
城市和乡村是命运共同体,农民不希望“农转非”,所以可以不在意。 即使今后城市化率提高到70%以上,农村仍有数亿人居住。 推进城市化,不要冷落农村,实行乡村振兴,也不是要把乡村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对立起来。 重建新型城乡关系,推进城乡融合快速发展,是为了让农业成为奔头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幸福之家。
农民不进城,去哪个城市,应该让农民自主选择。 地方有关部门要打破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,使人人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,有平等快速的发展机会。 无论是进城还是留在农村,农民都能过得更幸福、更好,亿万农民的心怎么还不舒服!
人民日报( 2019年06月28日版)
免责声明:环球报业网免费收录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,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,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@163.com,本站将予以删除。